Quantcast
Channel: 温家街观察 »文娱笔记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

译制片翻译的“贾秀琰困境”

$
0
0

yinhe备受瞩目的《银河护卫队》日前登陆中国院线,这部已在欧美等国狂揽6.33亿美元票房的漫威大片,在中国上映两天票房就已过亿元。只不过,很多观众在社交网站讨论本片时,焦点大都集中于对中文版字幕翻译贾秀琰的吐槽。知名网友“谷大白话”整理了80余处贾秀琰错译或漏译台词的例子,豆瓣网的“翻译捉虫帖”人气很旺,微博上甚至有网友发起了“贾秀琰滚出电影翻译圈”的话题。

经常关注好莱坞电影的人,对贾秀琰这个名字并不陌生,她在近几年先后翻译了《饥饿游戏》《普罗米修斯》等十余部大片。此前,贾秀琰将“地沟油”“瘦肉精”“天马流星拳”等个性化翻译塞入《黑衣人3》《环太平洋》等大片,曾招致巨大争议并疑似遭片方封杀。贾秀琰以前回应质疑称,活用网络热词是为了让电影台词更接地气,但不少观众觉得这种做法破坏观影体验,让人很容易“出戏”。

这种由翻译引发的争议,在近些年已被讨论过多次。在翻译文艺作品时,常用的手法为异化翻译法和归化翻译法,前者主张尽量向受众展现“原汁原味”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点,后者则主张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——类似于贾秀琰所说的“接地气”。这两种翻译法究竟哪种更好,各方观点见仁见智,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近几年引发争议的电影台词翻译,绝大多数都源于比较极端的归化翻译。

需要强调的是,贾秀琰翻译的电影台词频频惹争议,并不能说明归化翻译法不好。原因很简单,观众对贾秀琰的吐槽,除了与滥用网络流行语“接地气”有关,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她的基本功不够扎实,台词翻译得不够专业,与“信达雅”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。比如,贾秀琰经常翻错一些简单的单词,或漏译与情节有关的重要台词,无论是异化翻译法还是归化翻译法,都比较忌讳这种硬伤。

除去那些针对贾秀琰本人的过于刻薄的攻击,《银河护卫队》的翻译能够引发媒体和公众热议,其实是一件好事,因为这种大范围的讨论有助于解决目前译制片翻译中普遍存在的“贾秀琰困境”。据了解,尽管字幕翻译是译制片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,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几乎都是兼职人员和业余人士,他们和贾秀琰一样,既非英语专业毕业,也不是专职电影字幕翻译,自然很容易错误百出。

人员不专业只是“贾秀琰困境”的一个方面,另一方面体现在译制片字幕翻译的流程和机制上。业内人士称,一部电影的字幕翻译一般在三五天内完成,很容易出现“萝卜快了不洗泥”的情况;有些翻译为图省事,随意对电影台词进行“二次创作”;一部电影的票房动辄数亿元,但翻译一部电影的费用仅几千元……这些综合因素,再加上译制片引进的行政垄断,共同导致了电影翻译的行业困境。

分析到这里不难看出,贾秀琰其实是一个人背负了公众对一个行业的吐槽。那么,如何走出译制片翻译的“贾秀琰困境”?答案也很简单,那就是少制造一些贾秀琰式的“神翻译”。事实上,目前有很多活跃于网络的影视剧翻译人才,如果电影制片厂能够打破门第之见,不拘一格降人才,引入竞争机制,或者由两组人马同时进行字幕翻译并最终交叉勘误,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可能会好很多。

另一方面,如今具备一定外语基础的观众越来越多,要想避免字幕翻译词不达意,译制片不妨直接展现双语字幕,这实际上也是给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。
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

Trending Articles